台北最熱鬧的中山商圈,近來在街巷、市場、百貨、線形公園等多處注入「街區藝術計畫」,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動,民眾在逛街、採買或散步時就能不經意發現,今年以「當街典藏展—記憶的容身之地」為主題,讓商圈變身為「開放的典藏庫房」,像是新光三越南西一館播放專為「放空」、「等待廣告」而生的影像,展期自即日起至11月23日。

▲▼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街區藝術計畫,推出「當街典藏展—記憶的容身之地」展覽,範圍涵蓋中山市場、中山商圈、當代藝術館周邊各具特色的商家。(圖/記者林育綾攝)

▲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街區藝術計畫,範圍涵蓋中山市場、中山商圈、當代藝術館周邊街區。(圖/記者林育綾攝)

台北當代藝術館自2012年起推動「街區藝術計畫」,將藝術帶入日常場域,透過與商家、居民、公共空間的互動,讓生活與藝術緊密交織。今年以「當街典藏展—記憶的容身之地」為題,範圍涵蓋中山市場、中山商圈、當代藝術館周邊各具特色的商家。

展覽由走路草農/藝團(黃至理、陳漢聲、劉星佑)擔綱策畫,邀集6組藝術家創作,靈感源自當代館2019年街區藝術計畫中,藝術家劉紀汎、劉紀彤與「中山市場」店家的合作,雙方保持聯絡至今,延續6年的交流,引發對「典藏」的新思考。

策展團隊表示,我們希望討論的不只是作品如何存在於街區,而是街區如何成為「記憶的容器」。每一次的創作,不只是作品的生成,也是事件的參與及社群的書寫,典藏或許並非僅存在美術館的倉庫,街區裡的故事、人情、時間的累積,本身就是最珍貴的收藏。

▲▼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街區藝術計畫,推出「當街典藏展—記憶的容身之地」展覽,範圍涵蓋中山市場、中山商圈、當代藝術館周邊各具特色的商家。(圖/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)

▲▼藝術家石梓廷在中山線形公園R5出入口帶來《M00 – roll》。(圖/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)

▲▼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街區藝術計畫,推出「當街典藏展—記憶的容身之地」展覽,範圍涵蓋中山市場、中山商圈、當代藝術館周邊各具特色的商家。(圖/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)

藝術家石梓廷帶來兩件創作,包括位於心中山線形公園R5出入口的《M00 – roll》,將金屬剩料透過雙手捲曲、塑形,形成不斷晃動的螺旋結構,呈現公園不斷生長的生命能量,也嘗試與公園周遭曾經的相關產業對話。

▲▼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街區藝術計畫,推出「當街典藏展—記憶的容身之地」展覽,範圍涵蓋中山市場、中山商圈、當代藝術館周邊各具特色的商家。(圖/記者林育綾攝)

▲石梓廷另一件作品《右左》在變電箱表面。(圖/記者林育綾攝)

另一件作品《右左》從工地現場僅施工者能解讀的「手寫符號」獲得啟發,轉化在變電箱表面,觀者若透過拍照,將影像翻轉觀看,能在隨機筆跡中辨識出「右」與「左」,展開一場關於方向與閱讀的遊戲。